对于自主品牌汽车,我们不要唱衰论,更不要挽歌。
好像又有一群老生,在常谈了。
几天前的成都,一场大型的论坛开讲。“自主品牌遇到危机”、“市场给自主品牌汽车的空间太少”、“国家政策对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利好不够”,由于在2011年自主品牌汽车因种种原因,其产品市场表现呈现整体低迷,于是,这样高朋满座的论坛必然少不了对此进行一番评说,可是,随声附和、离题万里多,一针见血少。
有没有一种勇气,来审视一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他们自身究竟出了哪些问题,一味地去质疑政策支持、市场消费环境、消费者的偏好,并不能帮助娇生惯养的自主品牌企业太多。笔者以为,倒是一些警钟也许会有一些疗效。
资金、人才、管理、技术、品牌这些因素,究竟何为自主品牌企业所缺失?奇瑞、长城、华晨、吉利、江淮、这些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究竟到了哪一个发展阶段?诚然每一个企业发展的路径和现状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市场低迷这种阵痛,就不会有自主品牌企业的成长和蜕变。
以资金为例,一向以资本运作标榜自己的民族汽车企业,不久前大肆裁员,顾左右而言他,虚虚实实、遮遮掩掩,究其根本,战略调整也好,机构改革也罢,资金链危机昭然若揭。
以人才为例,一向以广纳天下人才为战略的民族汽车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才更替频繁,仓促上阵、仓促离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落后于企业发展的矛盾愈加尖锐,掣肘企业前行。
以管理为例,曾经是自主品牌汽车的代表,内部管理问题频出,分公司制度备受指责,基层员工怨声载道,企业管理者拉帮结派,内耗严重,对外宣传推广系统混乱不清,遇到采访、服务问题,互相推诿、指责、办事效率低下,不愿作为,管理问题直接影响品牌含金量,品牌美誉度日渐走低,丧失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实现飞跃的最佳时机。
以技术为例,自主研发体系能力低,核心技术缺失,抄袭成风,左顾右盼、面面相觑、不求上进,销售、市场占有率考核指标目光短浅,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如此作为,如何为中国汽车自主研发开创全新局面,树百年丰碑。
最后说品牌,中国民族汽车企业更是集体疲软。缺少完整、长久的造车理念,缺乏文化底蕴、企业品牌建设缺少规划,惟领导论、惟上级论,惟销量论,惟自主开发政治地位论,惟独不惟制度论,不惟消费者论,不惟服务论,这样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族群如何能打造好的品牌和口碑,如何能打动消费者,如何能实现真正的品牌提升、获取品牌忠诚和美誉度?
似乎每一个环节,我们的企业都有做得很好的地方,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企业都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根源,我们不得不善意地提出这样的一个中肯的建议,该是戒骄戒躁的时候了。
曾几何时,摸爬滚打、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那么多如奇瑞、吉利、华晨这样坚忍一心,不断成长的民族汽车企业,带给我们那么多骄傲和自豪,若干年过去了,在经历了中国汽车市场的井喷、波动、发展、飞跃之后,是不是这样的谦虚和创业精神仍然传承在中国汽车人身上呢?是不是该道貌岸然,该装腔作势了呢?那么多困难和痛苦都经历了,终于迎来了这样一个好的汽车时代,为什么不能再降下身段、为老百姓多谋一些汽车文明之福音呢?为什么不多为中国家庭享受汽车文明做一些实事呢?何必要天天吵着“高端、高端”呢,何必要虚假、要炒作呢?
怒其不争,却不需妄自菲薄,也不要哀其不幸。笔者依然对中国汽车品牌之强大而充满信心。莫要什么“唱衰论”,更不要“挽歌”,都是不求甚解,目光短视的人在盲目叫嚣。把脉中国企业的发展规律,仔细解读在前三十年来中国汽车企业注重资金、规模等硬实力的建设的发展阶段,遇到目前的困难,实属再正常不过。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品牌、领导力、创新等软实力的较量时代已经到来,而这种过渡中的阵痛,是积累、是财富。(作者:陈梓萱)
11月15日,广州车展正式开幕。作为每年年底的车市“收官之战”,对于
不久前,J.D.Power发布了2024中国车辆可靠性报告,总共20个细分级别
2022正临近尾声,数九寒冬,全国的气温也是屡创新低,电动车也再度迎来
新年的脚步日渐临近,你是不是已经把“过新年,开新车”的计划提上了
年轻人的DreamCar是什么样?这个答案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