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功的光环掩盖了所有衰退的迹象,没人愿意正视风险的存在。一个强势企业走向衰落也许不需要太久,当我们用心去捕捉和分析,一定会有一些源自事实的结论,刺痛着巨头企业高傲而勇敢的心。
不再有这样的喜悦。曾几何时,本田品牌所倡导的“三个喜悦”,现在已经难以再听到。
2011年,自本田汽车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13年以来,本田汽车第一次遭遇了销量下滑的难堪。在小型车市场,曾经的明星车型飞度,已经在合资公司与众多自主品牌企业等竞争对手的夹击下节节败退,沦为边缘车型。在2011年,直到11月份,飞度累计销量不足1.9万台,相对已经出现颓势的2010年同比下降16%。
在紧凑型车市场,虽然锋范仍保持了月销量一万台以上的势头,但由于车型老化,营销不力,仍然相对2010年同比下降10%左右。新思域虽然保持着一定的良好市场表现,但新思域在北美市场的销量下滑,却是本田2011年在美国全面衰退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至于本田汽车CEO伊东孝绅2011年11月30日在东京车展上表示,将为新思域在美国市场的受挫表现承担个人责任。“最终的责任应当归咎于我本人。”
在中级车市场,CRV由于加价、投诉、服务等问题困扰,在SUV市场的口碑及品牌美誉度日益下滑, 并且CRV的产品周期也已经接近这一代车型的生命末期,颓势难掩。雅阁虽然仍是广汽本田的主力,但受到新帕萨特、新迈腾、第八代索纳塔、K5、东风标致508、新天籁、第七代凯美瑞等众多新老竞争对手的冲击,市场压力陡然增大,独立难撑危局。至于东风本田和广州本田新品思铂睿和歌诗图,更是同病相怜,好似扶不起的阿斗,拿着千余量和百余辆的市场成绩整日面面相觑。
算是惟一亮点的广汽本田自主品牌理念,虽然曾经一度被业界看好,但2011年也仅仅是拿出2万余量的成绩,差强人意。而随着几大汽车集团对于自主品牌的重视,理念更是被淹没,不再是合资自主的佼佼者。
进口车市场,讴歌的产品线单一的问题始终没有起色,和日系的其他两个高端品牌相比没有产品优势,没有品牌优势,没有市场优势。久病,却不医治,即便医治也鲜有成效。如此这般,本田在各个细分市场的糟糕表现,也就成就了2011年这个沉默甚至有些抑郁的本田。
这还是不是那个本田?
从2010到2011年近两年的时间里,在中国市场,从本田零部件工厂工人罢工,到高数量、高频次的召回事件,从东风本田、广州本田两大合资公司的表现平庸,到主力乘用车产品的全线溃退,加上日本的自然灾害、北美市场的表现不佳、日元汇率升值带来的利润大幅下降等综合影响,本田汽车终于陷入危机。陷入危机不妙,更不妙的是,就目前来看,2012年,除去东风本田在中国市场可能推出的新一代CRV,我们看不到本田汽车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全新举措和强力回归的希望。
根源绝不是产品。
也许是文化,也许是态度。当被外界市场竞争和机遇不断分散精力,领导者往往会不再保持创新、持续学习、更新自我,企业就会变得迟钝和保守。产品包打天下的竞争时代一旦逝去,缺少对消费者足够的研究和尊重的弊端就会逐步出现,无论是雅阁或者是CRV都是如此,他们终于为曾经的傲慢付出代价。当市场销量的歌舞升平破坏了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员工思考更多是“工作”而非“责任”,企业的衰败之势往往会快速涌来。
昌盛百年,倾倒不过瞬间。
别去掩盖,更不要帮助如本田这样的外资公司唱颂歌。君不见,兵后笃芳当年如何蔑视中国市场?现在连他的下任都承认,这直接导致本田在2005-2010年的五年中,产品引进和本土化进程基本属于停滞状态,不思进取,决策保守,直接导致本田危局。
危局不是结局,希望往往也就蕴藏于失望之中。2012年,中国市场仍将是本田汽车扭转局面的关键,而广汽本田、东风本田也将很有可能是力挽狂澜的两大推手。如何尊重中国的合作公司,如何尊重中国汽车消费者,本田当真要摆正自己的态度。(作者:陈梓萱)
11月15日,广州车展正式开幕。作为每年年底的车市“收官之战”,对于
不久前,J.D.Power发布了2024中国车辆可靠性报告,总共20个细分级别
2022正临近尾声,数九寒冬,全国的气温也是屡创新低,电动车也再度迎来
新年的脚步日渐临近,你是不是已经把“过新年,开新车”的计划提上了
年轻人的DreamCar是什么样?这个答案见仁见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